济源在线

搜索
查看: 2472|回复: 0

李向阳:争做济源民间百姓义务调解第一人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1-1-25 10:49
  • 签到天数: 15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7]自成一派

    5976

    主题

    6309

    帖子

    1万

    贡献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5423

    活跃会员垃圾信息清理员创始人管理团队

    发表于 2015-2-9 18: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5f7e62b73497a318c13e5a9d171daf31.jpg

    2月3日早上10点,接到求助人崔先生电话求助后,《济源百姓调解》的李向阳立刻打车来到现场。此刻,在济源市北环路旧货市场大门口,一群人七嘴八舌,群情激愤,正拉起白色条幅将该市场大门拦住。

    现场调解遭遇尴尬

    据了解,求助人崔先生的父亲和工友们两年前在此打工干活,如今,两年过去了,依然没有讨到工资,双方分歧协商无果后陷入僵持。市场将大门紧锁,情绪激动的工人在市场大门外拉起条幅,将门口拦住。在现场,他劝说指出崔先生和工友们堵门方式不对,表示自己愿意出面调解分歧。见气氛缓和,市场人员把门打开了。当他向市场方人员提出,想用摄像机记录下开门的镜头,遭到对方的拒绝。对方以查看工作证的名义,收走了他的义务调解员证件,双方矛盾开始升级。

    无奈,人群中有人打了报警电话,警方赶到现场,将双方带至派出所协商,他的义务调解以失败告终。“今天错在我没有及时说明来意,引起对方误解。”他尴尬的说,类似于今天不顺心的调解,自从做百姓义务调解的那天起,已经遇到了很多次,“我相信逆境中才能成长,今后遇到类似问题就该引以为戒”。

    “能为老百姓贡献自己的力量,付出再多艰辛也是值得的。人都是讲道理的,再多困难,也影响不了我从事义务调解工作的决心。”他坚定地对豫青网表示。
    一次诉讼激发百姓调解热情

    今年34岁的李向阳家住济源市大峪镇大奎岭村,由于家境不好,高中毕业后,他跟随表姐在北京打了四年工。2011年,亲戚和别人因为一起民事纠纷到了法院,此时,在亲戚眼中见过世面的他,因此成了案件的委托代理人。在代理的过程中,一来二去,他渐渐喜欢上了法律,法院办案人员也熟悉了这个执着努力的小伙子。为赢得诉讼,他积极钻研法律书籍、查阅资料、向律师请教学习。

    最终,亲戚的这场官司胜诉。这次经历极大鼓舞了他学习法律的热情,此后,他对法律的学习更加刻苦。在随后的日子里,他陆续为亲戚们代理了多起民事诉讼案件,都取得很好的成绩。

    到法院多了,他无意中发现很多原本通过调解可以解决的纠纷,却因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协商闹到了法院,不仅增加了法院工作量,也给当事人造成不必要的负担。河南电视台《百姓调解》栏目给了他很好的启示,他希望济源也应该有这样一个组织,这样就可以化解许多社会矛盾。

    2014年9月,他通过济源之窗领导信箱写了一份《建议济源成立百姓调解栏目》的建议书,很快得到市领导的批示。他立刻联络了身边热心公益调解的朋友,组织成立了济源的百姓调解团队。

    调解道路苦却快乐着

    万事开头难。2014年11月份,他接到了第一个调解求助,轵城镇的陈先生称妻子与自己闹矛盾,长期在娘家不回。他和朋友准备后来到女方家,经过努力,女方勉强表示给陈先生一个月考验期,再做决定。

    一个月后,他忐忑的拨通了陈先生的电话,电话那头陈先生沮丧的说,妻子和自己离婚了。得知结果,他像当头被浇了凉水,身边的团队成员也很失落,有人甚至表示想放弃。“遇到困难,不能轻言放弃,即使你们都退出,我也要坚持下去。”为激励大家信心,他按照省电视台《百姓调解》的调解方式,自费到郑州购置了摄像机、照相机,以此向团队证明自己坚持的决心。

    2015年1月,南街张女士求助称儿子与一女孩恋爱一年多,原准备结婚,如今却因故分手了,希望通过调解返还彩礼。他和团队成员决定到女方家上门调解。在女方家,见到有摄像机拍摄,女方家人拒绝配合调解,他急忙表明身份和来意。经过反复做工作,女方家最终同意退还部分彩礼。求助人得知后对结果表示满意,向他表示感谢。“坚持总会见到曙光。”这次成功极大鼓舞了团队的信心,大家纷纷把感受和结果发到微信朋友圈,分享自己的快乐。

    他说,2月的一天,一位女孩电话中无奈的向他求助,说母亲在一家商场打工期间不慎受伤,但多次到商场协商医疗费无果,希望得到帮助。了解情况后,经过他和商场的积极沟通,双方终于就赔偿达成和解协议。听到女孩母女真诚的感谢话语的那一刻,他有了一种付出后获得的欣慰和快乐。


    “能够利用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识,帮助弱势群体解决实际困难,是我最大的快乐。”他很自豪,之前,对于热心义务调解的他,妻子和亲戚都一直埋怨和反对。他们不理解自身面临窘境的他,不好好挣钱养家,反倒每天早出晚归贴钱为别人奔忙,实在太傻。

    记者了解到,李向阳一家并不富裕,妻子在市区一家服装店打工,一家三口租住在市区的城中村里。目前,也没有相关社会机构对他的《济源百姓调解》进行资助,“既然选择做百姓调解,就不后悔。”他告诉记者,省电视台《百姓调解》刚开始工作也难,作为济源市民,也应该有这份爱心,向他们学习。他的事情自从媒体报道后,妻子态度悄然间发生了改变,甚至主动拿出自己打工收入贴补他的车辆油费。

    截至目前,他的《济源百姓调解》接到群众求助电话300余起,每一起电话求助他都热情耐心予以解答。“将来要努力做一个让济源老百姓认可的百姓调解,让百姓调解围绕在老百姓身边,化解更多的纠纷和家长里短,为和谐济源尽份力!”他豪情满怀。
    签个早到,凑个热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