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刘三毛和李甲制作的“大黄蜂” 最近,在东轵城一处不起眼的小院里出现了一个身高4.2米的“大黄蜂”。废旧的链条,废旧的油箱,废旧的齿轮、减震……刘三毛和朋友李甲硬是用这些不起眼的废旧零部件,“变”出了年少时渴望拥有的“汽车人”,让“大黄蜂”从科幻世界里“走”了出来。 “每个男孩都想拥有一个变形金刚” “每个人在小时候都有一个梦想,女孩想要一个芭比娃娃,男孩则想拥有一个变形金刚。”这就是刘三毛和李甲制作变形金刚的初衷。 27岁的刘三毛是东轵城人,14岁就到外地闯荡,这10多年里,他修过汽车、当过焊工,还走过电线、修过水管。2015年5月,他结了婚,才选择安定下来。但生活安定的刘三毛,在喂猪、种地的同时,还在琢磨着自己再干点啥。 后来,他认识了同岁的李甲。李甲是驻马店人,2007年来到济源打拼,他的老本行是修理打印机,但喜欢越野,经常捣鼓汽车、摩托车。2016年1月初,他们决定动手制作一个“大黄蜂”。历时一个月,“大黄蜂”制作成功,身高4.2米,使用了1.5吨废旧零部件。 3月6日,济源晨报记者走进刘三毛家,脚下满是截断的铁片,生锈的齿轮、钢管等废弃品。但用这些材料造成的“大黄蜂”高大威武,霸气侧漏,静静地俯视着周围。 看见废品收购站就想往里面钻 站在“大黄蜂”的脚下,仔细端详它,你就会发现,废旧零部件密密麻麻地不计其数。链条、齿轮、轮毂、减震……即使是不熟悉汽车构造的文科生,也能轻易叫出这些零件的名字。 据介绍,制作“大黄蜂”使用的大大小小的零件有上万个。那么,这些零件从何而来? “这些原材料几乎全部来源于废品收购站。”李甲指着“大黄蜂”大腿处一条如成年男子胳膊粗的链条说,“这是最大最重的一根链条,有70多斤重,要找上两条,可真不容易”。 李甲玩笑道,自从他们开始制作,看见废品收购站就想往里钻,看见一个漂亮的轮毂或齿轮便会眼前一亮。他们还遇到了一种情况,有的老板坐地起价,但也只能“咬咬牙,买了”。 刘三毛和李甲的文化程度都不高,这两个“济源合伙人”没有人指导,只能自己摸索着干。他们没有设计图纸,但把“大黄蜂”的外貌和细节都装在了脑子里,并把自己的想象力融入制作中。 废旧零件变出“大黄蜂” 刚开始制作时,两人先选用了6根4米长的方钢,作为“大黄蜂”的骨架。接下来,他们从脚开始焊接,接着是小腿、大腿、胯、腹…… 首先,他们采用点焊的方式。“我们使用的零件比较多,电焊是把零件先‘挂’上,不行可以拆掉重来。”刘三毛说。 然后是加固。顾名思义,就是增加焊点,让零件更稳固。据介绍,一个焊点可承重80斤,每个零件都是由无数个焊点连接而成,这就是这个庞然大物能屹立不倒的原因之一。 最后是补焊。这样做能排除安全隐患,完善细节,让“大黄蜂”更漂亮更稳固。 “我们焊了拆,拆了又焊,记不清做了多少遍。”在1月份每一个没有雨雪的白天,他们都会用拼凑起来的活动脚手架,爬上这个庞然大物的各个部位,进行零件的打磨、组装和喷漆工作。 就这样,“大黄蜂”慢慢成型。 制作出12米高的“擎天柱” 李甲向济源晨报记者透露,制作这个变形金刚,他们花费了将近7000元。但是,实现了拥有“汽车人”的梦想,李甲觉得这些投入都不算什么,他认为“很值得”。 现在,他们二人打造的变形金刚已经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变形金刚掀起的“热潮”,让他们觉得其中或有商机,“把‘大黄蜂’租出去,变废为宝,甚至创收”。 然而,对于这个“大黄蜂”,刘三毛却认为是个“失败品”,“虽然大体成型,但很多细节并不完美,还有些粗糙。” 未来,他们还想建一个自己的加工厂,制作出12米高的“擎天柱”,将其变成自己的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