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赵长轩在向记者展示他的藏品
一部部泛黄的历史文献,一个个锈迹斑斑的老物件,一件件赋予时代特色的工艺品……2月9日,记者走进北海街道铁岸居委会的民间收藏家赵长轩家中,听他讲述每一件藏品背后的故事。
红色文化: 满怀激情颂党恩
63岁的赵长轩是一名转业军人,对中国共产党以及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怀有一份特殊的情感。正是出于这样一种纯朴的感情,坚定了他搞红色收藏的决心和信心,也从此邂逅了一段红色收藏情缘。
在赵长轩家楼上的4间陋室里,记者看到,各类柜子和书架整齐有序地排列着,上面摆放着各种套着袋子的“宝贝”,主要有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票证、军功章、兵种军衔、图书期刊、红色音像资料等物品。记者在屋子里连转身都费劲。“看着自己的藏品,越发感到党的英明伟大。而老一辈革命家不为名不为利、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时刻激励着我,感染着我,使我的心灵得到了净化。”赵长轩一边展示着那些珍贵的“宝贝”,一边向记者介绍。
“这一部分是关于济源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献资料,我跑了很多地方才找到的。”顺着赵长轩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一些关于“愚公移山”“引沁济蟒渠”“留庄英雄民兵营”等资料和实物。“济源是一座历史悠久且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千百年来,人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不仅要把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传承下去,而且要将那些流失于民间的文化遗产加以发掘和保护。这是收藏赋予我的神圣使命,也是作为一个济源人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将带着这份坚定信念,不遗余力地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优秀文化。”赵长轩说。
民俗文化:见证社会发展历程
在赵长轩的藏品仓库,清代刀、剑等冷兵器,斗、辘轳、纺车等各类农具,清代服装、绣花鞋、酒器,抗战时期的战刀、作战地图、军事报刊、梳妆台、脸盆架、祭祀用的小橱柜、紫砂壶、石磨、石碾……看后使人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历史瞬间被还原。这些民俗藏品的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超乎人们的想象。赵长轩告诉记者,自己是从1971年开始收藏的。那时,他主要收藏一些红色文化资料和实物。后来,看到很多生产生活方面的老物件被淘汰,他感到非常可惜。于是,他就在收藏过程中补充了一些民俗文化藏品。目前,他收藏的实物主要有交通运输、农耕农具、纺织、木雕、牌匾等100多个系列,3万余件藏品。
这些藏品大多来自河南、山西、陕西等地的民间,涉及历史战争、衣食住行、时岁节令、社会生产等方方面面,具有鲜明的特色,为地方民俗的研究保存了大量珍贵的资料。如果将这些藏品分门别类,每一个门类都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独立的展厅。而每一件藏品都在讲述着一段曲折的历史故事。他收藏的不仅仅是一个地区的风俗,更是那些日益远去的细节。
收藏心愿:世代传承历史文化
40多年间,赵长轩跑遍了晋东南、豫西北等地。只要看到喜欢的“珍宝”,他就会想办法把它们搬回家。多少回茶饭不思,多少次日夜兼程,他都始终坚守着那份收藏执着。
可是,一心想搞好收藏、保护好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的赵长轩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只收不卖”带来的资金紧张问题自不用说。但在他看来,最大的困难是觉得自己保护文化遗产的能力有限,做的还远远不够。此外,他“疯狂”的收藏行为还曾遭到家人的极力反对。但他坚持了下来,并有了他的“家庭博物馆”。在采访中,他多次提到,担心自己年龄大了,这些文献资料和老物件还能否“幸存”。赵长轩感慨道:“所有的苦对我来说都不算什么。最让我难受的是,寻到的‘宝贝’,自己却无力将它们保存完好。”
谈及今后打算,赵长轩说,自己在有生之年会继续收藏更多、更好、更有价值的红色文化藏品和老物件;希望有关部门能帮助他建立一个“民间文化博物馆”,让更多的人通过这些藏品了解中国革命历史,教育下一代,为我市文化事业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