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追溯到1993年,伴随着首批务工人员踏上南下“淘金”的列车,济源这个豫西北边陲小城开启了河南内陆城市向沿海地区输出劳务人员的先河。 南方城市林立的高楼、繁华的街景、不菲的收入……如磁铁般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济源姑娘、小伙儿。他们告别家乡父老,毅然投入珠三角、长三角宽厚的怀抱。 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随着济源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城市的工作岗位在增加,工资水平在提升;济源的楼房也在“长高”、环境更加宜人、城市更富魅力。“务工潮”也从“输出”转为“输入”。 劳务输出从高峰期的每年0.8万人至1万人,到逐步萎缩,直至转为劳务输入。市就业服务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到2014年,济源平均每年的劳务输入量超过1万人。 从昔日的劳务输出先进市,到现在的劳务输入热点市,实现更多转移人口市民化,我们看到了一个中原内陆城市产城转型的崛起。 南下,沐浴现代工业经济“洗礼” 张守红,下冶镇韩彦村人。2000年, 24岁的他第一次离开家乡,和千余名济源年轻人一道南下追寻“淘金”梦。在深圳至卓飞高集团,他一干就是10年,职位逐步晋升,月薪从开始的3000多元涨到4000多元。 史艳粉,玉泉街道苗店居委会人。2006年,19岁的她在市技工学校学习计算机实用技术后,和100多人一起到深圳日立环球公司上班,从普通的散修工成长为线长、员工教练,兼管车间物流工作。基本工资加额外加班费,当时一个月能拿到2000多元。 …… 在当时内地产业不足、岗位不够、工资尚低的情况下,济源率先在珠海、深圳打开出口,向佳能、奥林巴斯、南方中集等企业输送大量务工人员。 上班打卡、管吃管住、流水线作业、加班提薪……标准的生产流程和铁的纪律,让愚公儿女受到了严格的现代工业经济洗礼。 “工资实行底薪+加班费,8小时之外加班1.5倍工资,双休日2倍工资,春节3倍工资……”听前几批到南方的务工人员回来这么一说,一传十,十传百,不光是济源,就连沁阳、孟州的青年男女也热情高涨,蜂拥而至来报名。 当时,市就业服务部门在周边县市设了招工点。由于报名的人太多,市技工学校的院子容纳不下这么多人,岗前培训就办到了市二职高等学校,济源劳务输出目的地也拓展到了长三角的苏州、昆山等城市。高峰时,仅沁阳一年就有300多人来济源报名外出务工。济源也连续多年成为河南省劳务输出先进市。 南下“淘金”,让济源及周边的年轻人开阔了眼界、增长了才干、积累了资本,让原本的小农意识逐渐消失,让自强不息、奋发图强成为流淌在他们血管中生生不息的血液。 北归,产业集聚烹制就业“大餐” 现在的张守红,就职于万洋绿色能源公司。2010年,他从深圳回到济源,在玉川产业集聚区“旗下”的企业找到用武之地——生产电池极板,工资计件核定,平均月收入六七千元。现在的他在城里买了房,每天开车上下班只需20分钟。 如今的史艳粉,是一家电动轿车专卖店的老板。济源提出打造新能源电动车产业,看准未来城市绿色出行的商机。这位在南方闯荡过的姑娘先行先试,做起了绿色交通工具的生意。 …… 随着济源持续“招大引强”,富士康、伊利、双汇、天能、力帆等“大块头”企业先后落地投产,济源各产业集聚(开发)区提供的岗位超过7万个,工资水平也逐步与沿海城市拉近。当地劳务输出从2010年起逐步萎缩,2012年到现在以年均输入近1.3万人的速度实现“逆转”。 “过去到周边县市招工,是向沿海地区输出劳务人员;现在还是到外地招工,是向济源本地输入劳务人员。”市就业服务局职业介绍中心主任邓胜利介绍,“仅富士康就用了3.71万人,其中近40%是济源籍以外的员工。” 来自沁阳的“80后”小伙儿靳云鹏,现就职于虎岭产业集聚区内的富士康。2011年,他从成都理工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深圳、郑州的富士康工作过。富士康在济源建厂后,这位“游子”主动申请过来。“工资和沿海、省会城市一样,离家很近,城市漂亮,发展潜力大。”靳云鹏说,“济源宜居宜业,我会考虑在这儿买房定居。” “过去远离家乡去打工,是为了有工作、多挣钱。”史艳粉道出了当年南下的想法。“现在在‘家门口’就业,收入也不低,还是家乡好!”张守红话中流露出对家乡发展的信心。 争栖,扎根中部地区“魅力之城” 祖籍商丘的唐广武今年49岁,是济源市永安劳务公司的法人。这些年已有2万余名外地人通过他的公司在济源找到了工作。这些人有来自他老家的,也有来自四川、山西等省的。已在济源落户的唐广武说:“济源好啊!闺女、儿子都已在济源上班,现在我们全家都是‘济源人’!” 老家在南阳邓州的皮特,是一位靠手艺吃饭的理发店老板。店里有8名员工,济源人和外地人各占一半。“我参加过济源南阳老乡聚会,好几百人参加,大家很看好济源。”皮特说,自己在济源买了房,女儿在黄河路小学读书,他们一家已融入了这个城市。 商丘商会、南阳商会、鹤壁老乡会……随着在济源工作、落户的外地人越来越多,一些同乡会发展得风生水起。 “每年引进人才报名的时候,济源也成为国内外人才关注的城市。”市人社局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科负责人尚小梅介绍,从2012年以来的数据看,平均每年录用的外地人占总人数的60%左右,一些从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留学回来的人也来报名应聘。 地处豫西北、晋东南交界,济源为何会赢得各地人才的青睐?“省委、省政府期望济源在晋豫交界的战略节点形成一个中心支撑。”市委书记何雄说,“济源的发展是产业和城市两个轮子一起转,通过强化招商引资,优化产业结构,扩大经济总量,创造更多岗位,全面提升城市的承载力、辐射力和带动力。” “在中原经济区规划中,济源的战略定位是建设新兴的地区性中心城市。”市长王宇燕表示,作为年轻的中部城市,济源突出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积极探索产城融合、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为城市发展增添了无限动力。 穿行在济源,眼前目不暇接的高楼和绿地广场,身边络绎不绝的车辆和时尚男女,向世人展示着一座充满生机、孕育希望的崛起之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