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沁河滩上,大大小小的洞就是这些崖沙燕在济源的“家” 梁先生是我市五龙口镇留村的村民,由于喜欢根雕,他没事的时候常常会到沁河滩转转。前段时间,他去沁河滩“寻宝”,有了意外的收获。 “那天,还没有走到沁河滩边,我就看到好多鸟在上空盘旋。我还纳闷,这是从哪儿飞来的鸟?”梁先生说,以前,他从未在那里见过成群的鸟类。仔细观察了一会儿,他发现这群鸟与普通的鸟不同。 “这群鸟的翅膀和头是灰色、褐色的,肚子上有一片白色。而且,这群鸟还在沁河滩上打了很多洞,不时地钻进钻出。”梁先生说,他越看越觉得有意思,就上网查询,发现其他地方也出现过类似的鸟,爱打洞、肚子发白。很多人认为这是崖沙燕。 昨日,记者在梁先生的带领下,在沁河滩看到了这群不寻常的鸟,只见它们不停地在空中盘旋。沁河滩一侧的土坡上,有数百个大大小小的洞。这些鸟儿不时地钻进洞里,场面很壮观。 “往年,我在沁河滩从来没见过这种鸟,今年是第一次见到。它们可能是春天的时候来这里‘安家’的。”梁先生说,这些鸟儿的到来,说明咱济源的生态环境一天比一天好了。 6月5日,记者联系了市林业部门的工作人员。市林业部门的工作人员经过仔细观察,最终从鸟儿的生活环境和巢穴的形状等方面,判定这些鸟是崖沙燕。该工作人员称,崖沙燕属于“三有保护动物”,即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有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崖沙燕很可能是刚开始在济源地区繁殖,希望广大市民不要去伤害它们。 此外,该工作人员表示,市林业部门将会对梁先生所说的鸟类进行实地探访,根据情况对它们进行保护。 相关链接 崖沙燕(学名:Riparia riparia)又名灰沙燕,为燕科燕属的鸟类,体长11至14厘米,背羽是褐色或砂灰褐色;胸具灰褐色横带,腹与尾下覆羽白毛,尾羽不具白斑。分布于全世界,澳大利亚除外。生活于沼泽尤其是有沙滩的河流边,筑巢于河岸洞穴。 崖沙燕被称为“崖洞建筑师”,就是因为它们神奇的“燕窝”——洞穴。这种燕子喜欢在河边或沙滩上打洞筑窝,而且主要是群居。燕子洞洞口直径为8厘米至12厘米,深40多厘米。令人惊叹的是,这些崖沙燕打洞比较规则,几乎在同一水平线上,洞与洞之间距离约10厘米,在洞的上方20厘米至30厘米处再打一排洞。整个燕子洞错落有致,密密麻麻的就像一排排窑洞。 |